“盲从”行为是指个人在群体的影响下,会放弃自己的意见,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因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对结果没有十分的把握,随大流以求心安。这种“盲从”行为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常常体现为“尖子生跟着老师走,中等生被尖子生的思维左右,后进生不知如何是好”的尴尬局面。那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讓学生远离“盲从”。自主思维呢?
一、打破学生盲从心理,不迎合同学见解
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偏低,独立判断能力较弱,自我意识不强,善于模仿别人。因此在回答课堂问题时,他们在优等生的影响下,往往会不假思索、不求甚解,放弃或违背自己的观点见解,盲目迎合他人的观点,使自己的见解或观点保持与优等生的一致,这样的情况在齐答和抢答时更是屡见不鲜。
例如:在执教“用数对表示数”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自主创造“数对”的环节,让学生们根据老师指定的第五列、第六排,选择最好的形式表示出来。在学生完成后,我请班长汇报她的成果,她在黑板上写下了“5,6”。她的理由是:5表示列,6表示排,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即简单又准确。我在肯定了她的想法之后,继续询问还有没有更好的表示方法。几经动员以后,一位平时成绩不算出色的学生A表示他有不同的方法,并在黑板上写下了“(5,6)”。在他没有阐述自己理由时。我先询问班上其他同学,看他们更认同谁的写法。结果所有人不出所料地都认同班长的方法。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时,却一个人都说不出来。原来同学们都盲从于班长,自己根本不思考。看到同学们都说不出班长写法好的理由,我抓住机会,让学生A说明自己的想法,他说:“班长的方法已经很好,但是如果几个数对连在一起写就会混淆,所以我就在原来的方法上加了一对小括号,这样当连续出现几个数对时,就可以进行区分。”学生A说完以后全班一片寂静,有人沉思以后默默点头。看到大家都在思考,我及时肯定了学生A的想法,说他的想法和发明数对的科学家想到一起了。并以此提醒所有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应积极开动脑筋,尊重知识,而不是盲从他人。经历了这次事件以后,学生们再遇到类似情况时,都渐渐能理性分析,不再盲从优生了。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不默认教师权威
小学生对老师普遍有盲目崇拜心理。这种盲目崇拜的心理,使学生习惯于做“忠实”的听众。在学习上他们当中不少人会认为老师不会有差错。所以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去听取老师的讲解。
例如:在讲解“比较2x和x2的大小”一题时,有学生说当x=1时,2x=2,x2=l,2x>x2;也有人认为当x=2时,2x-4,x2=4,它们大小相等;还有学生指出当x=3时,2x=6,x2=9,2x
总而言之,教学中老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课堂发言打开一条自由的通道。有意识地对学生的“盲从”行为进行调控,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学生“盲从”优生或老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质疑问难,让学生远离“盲从”,让数学课堂孕育自主思维!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