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乐雄:中俄联合军演的弦外之音

  

  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将于8月18日开始分别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上海合作组织的国家受到了邀请,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观摩演习,而最关心此次演习的美国、日本被拒绝以观察员身份进行观摩。

  被排除在观察员身份之外的美国和日本,恐怕不会完全按照中俄两国官方发布的“外交辞令”来理解此次演习,此次中俄军演尤其会触动一些对中国持有偏见和“中国威胁论”的人那根过分敏感的神经。

  

  中海油收购与美国的“假想敌”思路

  

  平心而论,在中美关系未来长期走向和东亚安全未来走向不明确的大背景下,中、美、俄、日这四个地区主角的任何外交军事举动也都带有了不确定性,人们的思维往往被迫采取“两分法”。比如中海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一事,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美国的一些政要和智囊基本分成赞同和反对两大派。从建设良好中美关系来看,这是扩大两国利益共同点,密切经济互补关系,以抵消、缩小两国间其它方面的分歧,以便成为遏制未来冲突的一个良性因素,这是认为中美关系最终是朋友的思路。但从“中国威胁论”者眼里看,中国控制美国石油命脉,在以后同美国发生其它方面矛盾时,中国多了一个有力的讨价还价砝码,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其制约,自己国家的命脉怎可拱手让敌人来掌握?这是认为中美关系最终是敌对的思路。

  那么到底将来是和平共处的朋友?还是矛盾冲突的对手?谁都没有把握来确认,但类似收购优尼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却苛刻地要求依据朋友还是对手的判断作二者必居其一的选择,根据行为心理学原理和人类行为规律,在前景不确定的情况下,只能作最保险的选择。对任何不确定因素持警惕态度要比持放松态度安全得多,宁可承担由不必要的警惕带来的麻烦,也要避免因万一放松而造成的灭顶之灾,切忌将今天的善意变成将来对方打击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美国的思路。因此,美国政府和国会最终没让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成功。中海油是这样、台湾问题、导弹防御体系、美日安保条约、关岛的军力重新配置、阻止以色列对华出售预警机、反对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等等无一不是这种思路。

  尽管在当前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的选择上,美国总是根据未来中国是冲突对手的判断行事,但同时也有防止中国将来成为自己的敌人、而成为朋友的强烈愿望和实际努力。其中所要把握的分寸是不以国家未来安全受损为代价。有意思的是:美国对中国的两难处境也是中国对美国的两难处境,美国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及应对方式同样也是中国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应对方式。中国同样有理由一方面以最保险的方式考虑未来国家安全,作万一美国成为对手的考虑,一方面尽可能地防止美国成为将来的冲突对手,使其成为能和自己和平共处的朋友。

  

  充满警觉的积极合作——未来中美关系的互动模式

  

  毫无疑问,中美关系将长期受制于两国都无法摆脱的双重矛盾心态,两国今后的交往行为也将长期呈现矛盾的二重组合,即一方面为以防万一的、可能出现的冲突前景积极做着军事、外交准备,另一方面积极地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扩大不以损害国家未来安全利益为前提的各种合作,努力争取和平共处的前景。“充满警觉的积极合作”将是今后中美关系的长期模式,中美关系中的一切问题将在这一充满矛盾的框架中运行,这一框架将是和谐与不和谐的双重组合。

  因此,中俄这次联合军演只是这一模式中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联合军演是中国和俄国对美日加强同盟、提供台湾先进武器、将军事战略重点由欧洲向亚洲转移、针对中国和俄国从太平洋到中亚进行未来军事部署的“警觉性反应”,其特点是被动的、防御性的,而非主动的、进攻性的。从联合军演的军事地理特征和科目看,俄军动用战略轰炸机使人联想到去年2月份以核战争为背景的军事演习,在一次表达了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不排除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决心。而中国方面虽然仍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参与由战略轰炸机加入的演练,其中自有值得回味的含义。

  俄罗斯动用战略轰炸机加入演习以示其如何动用核武器的决心,这很符合暴力使用的逻辑,在常规战争的弱势一边倒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会在使用核武器之前会签署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2002年夏季的印巴冲突中,常规武器处于绝对弱势的巴基斯坦给印度传话:“别指望同巴基斯坦打一场常规战争,必要时巴基斯坦将考虑首先使用核武器。”这一招果真灵验,印度自恃常规军力雄厚,却始终没有轻举妄动。最终两国都考虑走向彻底和解。这是核武器促成和平的正面效果。美国国防部曾在“核指七国”的报告中也称:在常规战场形势发生严重逆转的情况下将动用核武器,说穿了就是常规战争打不过就打核战争,最终谁也成不了赢家。所以,在核武器时代,弱者拥有核武器不仅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而且也防止了传统的恃强凌弱现象的发生,具有维护公正和平的积极意义。当然,强国和核大国眼看拥有少量核武器的小国、弱国一下子将自己给平衡掉,实在心有不甘,觉得“太亏了”。

  海空协同、登陆抢滩的演习科目,显然不是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的,而是面对实实在在的分裂主义。只不过再次表达中国主权不容侵犯、领土不容分裂的坚定意志。它是针对美日安保条约把台海局势看成“共同战略目标”的“警觉性反应”,也是为了震慑“极端台独势力”,既是中美两国军事层面的实际互动,也是东亚影影绰绰的两大对恃势力在军事层面的互动。尽管这样的互动不太令人愉快,但对中国来说是必须的。另一方面,虽然军事演习属于中美关系框架中的“警觉”部分,但也受到“积极合作”部分的巨大牵制,因此对于中俄联合军演,以及以后类似事件不必过于紧张,更不用过于悲观。

  

  “光荣独立”并非是绝对的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主编尼姑拉斯•格沃斯杰夫认为,此次军事演习是中俄关系“发生质的变化的一个步骤。”这未免有点过于敏感,从国际关系中的力量组合规律看,弱者总是希望互相联合以抗衡强者,如果不是美国这些年来以暴力方式强行输出民主体制,以“单边主义”一意孤行,以军事上大打出手横行于世,中俄恐怕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搞结盟,尤其不愿意搞军事同盟之类的合纵连横。但一个国家的良好外交愿望和政策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变的,英国当年也奉行“光荣独立”,但在德国、奥匈帝国咄咄逼人的情况下,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被迫改变初衷而选择了与法、俄结盟。以笔者之见,此次中俄联合军演还远远谈不上是中俄有意识地朝“质变”方向迈出的步骤,不过在客观上却有暗示美国的作用,提醒美国不要恃强自重,过于咄咄逼人,无论中国还是俄国,还捏着一张结盟的王牌没用呢!

  美国的紧张虽然不必要,但自有其道理,可以假设,万一中俄真的在军事外交上形成同盟,就完全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格局,那时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现在中俄完全是防御性的,不会对欧盟形成威胁,欧洲大多数国家会作壁上观。亚洲的印度基本和欧盟差不多,做个边上的看客。东亚的日本和韩国因害怕在三个巨人中被挤扁了,定然畏缩不前。连伊拉克都不能完全摆平的美国,在中俄军事同盟面前未必赚得便宜,别的不说,中俄一旦结盟,光核武器中国就等于增加了几千枚,再加上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趁机兴风作浪,这可能就是美国过分紧张的原因,所以,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卡特•哈姆将军举重若轻地说:只要是对安全有影响或潜在影响的情况,美军太平洋总部都“非常感兴趣”。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05.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