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霄:何种乔木配故国——兼谈领导题字

  

  "所谓故国,非有乔木之谓也"。套用这句话,也可以说"所谓老字号,非有名匾之谓也"。当然,名家书写的店名,也是老字号风光的一个方面。"张裕"葡萄酒公司之"张裕"二字,厚重端庄,气韵沉雄,乃是晚清大文士、两朝帝师的翁同和之手笔,书写已近百年。盛宴抑或小酌之时,有红酒盈樽,把盏细品"张裕"二字,虽未饮酒,已有微醺矣。

  书法是中华艺术的奇芭。但论到一件书法作品的价值,其构成因素,愚以为不外有三:一,本身艺术水准;
二,年代;
三,书家的身份。第一、二点好理解,第三点也是常情,书以人贵么。一个人若有了名,即使书法水平差点,其作品仍很有市场的。但这里就有了一个区别:"字以字贵"是纯艺术的货真价实,"字因人贵"就已经成为名人之名的附庸了。当然二者能同一最好:一幅字,写得既有高超水准,书家又是名人,最好是大官,官越大越好。

  人的高位与字的上品,这二者的同一,在老早前科举取士的时代可能性较大,因为那时当大官的读书人出身的多,而毛笔又是最普及最有用的工具。说到这里,不免要插说几句,就是这二者的同一也有种种的类型,有的是字好、官大、德高、望重,这是黄金组合,如颜真卿、苏轼、翁同和;
有的是字虽好,官也大,但其人操行或事迹差了些,如严嵩、蔡京。不过当时人在高位,炙手可热,其字亦热,求赐墨宝的自不少。远如明朝奸相严嵩为"六必居"题匾,近如交通银行。"交通银行"四字,是郑孝胥所书。郑是清末民初一大官僚资本家,投靠袁世凯当过交通银行的行长。前些年交行恢复后,也把这郑题招牌重又挂起,但毕竟遮遮掩掩,不敢大肆地宣扬。由此悟出一道理:艺术有它自身独立的价值,坏官写好字胜过好官写赖字。--这是插话,言归正传。近几十年来,这种官与字的同一就少多了。说少多了,不是没有。新中国的开国领袖们,几乎个个堪称书法家。毛泽东不用说了,其他如刘少奇、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也都是笔力遒劲,卓而不凡。国家领导人以下的一些高级干部,墨力高深的也有很多,比如舒同老前辈,他自创一体,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了很高的地位。这也难怪,老一代革命家赶上了旧时代的尾巴,国学开蒙,从小受书法训练。但越到后来的大官,这种训练就越少,因为和老百姓一样,都不用毛笔写字了呗。

  但是就奇怪,虽然时代前进了好几个"河东河西",中国人喜欢书法的毛病就扔不掉。不用说家里要挂上一幅以显档次,就是办厂、开店,以至于办学、办报、办电视台,盖楼、修公园、建纪念碑,等等,这么说吧,但凡要搞个单位或戳个建筑物,就必须有书法作品的名头示众。特别是公众性的单位,更是如此。这就得说,咱中国这方块字,还真就适合挥毫拨墨笔走龙蛇,那气势,那韵味,可击掌,可沉醉,可三月不知肉味。你说一个单位,不管是工农商学兵,那名牌当然要追求咱们国粹啦,这就是中国国情啊。所以,不管拿毛笔写字的中国人怎么少下去,也不管书法艺术越来越成为社会上极少数人的专擅,这书法艺术却永远不会绝传,对书法的种种社会实用的需求,比如题写名牌,也不见其少,反见其多。

  于是就有了一个矛盾:这单位的牌子,请书法家写呢,还是请领导同志写呢?

  这个问题,还真是带有时代特点,因而也就是一个时代性的难题。难就难在前述的二者同一性越来越少了。

  怎么解决这个难题呢?

  为单位(也就是需求一方)计,无非两种情况:

  甲、追求领导效应,那当然就请大官写。当然也很不容易,必须千方百计。听说北京有专门操办领导题字的公关公司,可见这事也变成了一种营生。

  乙、追求品位效应,以艺术水准为第一。那当然就请书法家来写。不过就目下的情势看,银子也是不能少花的。

  这两种办法各有其弊:甲办法弊一是领导人不能老当领导,特别是他如果犯错误下台怎么办?弊二是有的领导人字写得不大好看,有时还很不规范,甚至是错别字,实在有损门面。

  乙办法弊一是有名的书法家往往钱要的太多,肉痛;
弊二是有时不主动请领导人题写本单位名称,显得太不会来事,特别是碰到一个爱题字的领导时。

  怎么办呢?

  我想,如果是官办的单位,恐怕琢磨甲办法的可能性大,因为官办的单位一是依附性强,二是有级别,三是需要讲政治,四是无须考虑那么长远。这四点都适合甲办法。而商家则不一样,真正追求自身目标和价值,或者通俗地说,想成为百年老字号的,恐怕采取乙办法的比较多。"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润笔费也只好照掏。

  当然问题还有供给方即领导人那一面。我倒是以为如果不能兼政治家与书法家于一身(这一点很正常,领导人不必不好意思),那还是少为单位题写名匾为好(题词也可少些。但题词毕竟不象名匾那样显著而易引发议论)。这不但可遮短,而且不给人以话由。还有一个铁的规律,就是当你老人家退下后,哪怕是光荣退休,过不了多长时间,你的书法大作肯定会被人取下,改换其他字体的新匾牌。这种事太多了,比如毛主席纪念堂,当初是誰的题名,而今又是誰的题名?其时如果这单位还念你面子,不忍另请书法高手再度制作,也一定会换成一个标准的印刷美术字体--虽无特色,起码有着标准美。他们是不会长期忍受被人耻笑的。他们可以沾沾自喜于郑孝胥(哪怕有点子风险),忍受严嵩,却不能忍受您老先生。

  遗憾的是,领导人对此有清醒认识的却不多。哪怕是优秀的领导人,往往也不能自觉自律。胡耀邦先生任中共总书记时,喜欢到处题辞,结果下台时,这成了他的一个罪状。这让人深为惋惜。其后的领导人中,仍然不乏重蹈覆辙者。我曾在河北一地看到一位国家领导人给某电缆厂题写的厂名,竟然把"缆"字写成了"钅览"字。字本不好,再加错字,给人的印象是什么不言而喻。但也有头脑清醒的领导,如乔石前委员长和朱镕基前总理。乔石大概是他那一茬国家领导人中书法最好的了,但很少为单位和地区题辞。朱镕基更是从不题辞,虽然他的字也不错(因他不题辞,故无缘得见其书法,但见过他在文件上的硬笔批示,笔力十分遒劲)。有一次他到笔者所在市视察,市领导专门笔墨伺候,希望他留下墨宝,不料他只是写下"朱镕基"三字便掷笔而去。

  当然,还有一种领导人,字写得大概还可以,便卖字求金,只管现得利,如胡长清副省长。对这种领导人我就无话可说了。不过胡副省长在位时,虽然一时南昌街头到处是胡氏书法,到了他鎯铛入狱时,南昌街头就刮起了铲字风。不过在商家来讲,也许还不吃亏,虽然有点名誉上的损失,但毕竟在千金买字时,已经在别的方面得到了胡副省长的特殊关照,买卖尚属公平。不过从胡长清来讲,名声的损失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