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摘 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物理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势必要求广大教师顺应教学发展形势,开展符合当代学生实情的教学实践研究。
  关键词:新课改;信息技术;动手能力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地都加大了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初中物理教师也响应号召纷纷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工作,但是,在教学中不免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依据新课改的理念来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工作,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成为物理教师所关注的焦点,在此,开展了相关论述,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一、物理教学要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物理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应当在新课改理念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不能全部都用信息技术,教师还要以板书、演示实验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计算机教学来避免出现弄巧成拙的尴尬情况。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的优势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教材内容,突破课本的重点,从而做到省时、高效地学习。
  在讲授“电路的初步知识及连接方式”时,笔者首先用电池盒、导线、灯泡等组成一个串联电路,但是发现有的学生并不太懂讲课的内容,因为演示实验不一定能全部看到其中的过程。于是,笔者采用计算机播放的形式来演示电路的连接过程,通过一根根导线的连接来对应电路图和正负极,学生很快地将电路图与实物在脑海中对应起来,这也会避免在实际连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而且还能够生动、直观地表述出串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看开关对于电路是否存在影响。紧接着,笔者为学生展示了一幅家用电器与电表之间的电路图,让他们判断其中的关系,在其完成判断后,利用信息技术展示了电器的开关过程对其他设备的影响。通过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笔者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物理教学要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果学生在初中不能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到了高中就会失去实验的兴趣,教师必须在初中阶段帮助他们形成动手能力。然而,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中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这会影响他们对物理知识的认识,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鉴于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有动手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动手欲望,长此以往就会使其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
  在讲授“分子动理论”时,由于分子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单靠学生想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将一个盛满二氧化氮的红棕色集气瓶与空气集气瓶相对扣,在二者连接处放置一块玻璃,问道:“如果我将连接部分的玻璃板抽走,那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二氧化氮密度大于空气会使二者保持原样。于是,笔者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将玻璃板抽掉,检验大家的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实验现象很快得到了相应的结论,对于此结论,学生感到非常不解,有的学生就在小声说,石头要是放入到水池里就会沉底。面对着这样的问题,笔者请另外一位同学来将实验桌上的酒精瓶打开,问道:“你闻到了什么味道?”学生们回答是酒精的味道,有的学生就说二氧化氮跟酒精运动可能是一个道理。通过亲自动手开展实验,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从而有助于提升课堂的学习质量。
  三、物理教学要渗透道德教育
  德育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师需要及时改变教学方式,将德育与教材有机结合,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物理新课改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大课程目标之一,教师可以总结物理德育经验,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放弃过去重知识、轻道德的不良方式,在提升学生素质的同时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从而培养出全面、合格的物理人才。通过德育教学,学生也会受到激励,这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笔者在一次课间闲暇之时讲述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宁可受国外的迫害,也要回国报效祖国的事迹。在解放初期,我国的科学家在祖国大漠研制核弹为保障国家安全做出巨极大的牺牲,他们为了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隐姓埋名奉献一生。与此同时为学生播放了有关核电站,即,核电站已经被人类合理利用且通过可控制的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电能,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最后,笔者为学生讲述了世界能源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核能在未来会成为人类的一种能源选择,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来保障电站的安全。通过课堂教师的讲授内容,学生受到了较大的鼓舞,积极地表示将来要做一名负责任的有志青年,達到了德育的目的。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研究,通过将信息技术、动手能力、德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整体物理核心素养,最终帮助他们顺利地进入理想的重点高中学习深造。
  参考文献:
  [1]卫津.新课改背景下寻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契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
  [2]裴文芹.新课改下构建初中物理有效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3(12).
  ?誗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