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R6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3--02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群体不断扩大,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对广大患者的机体素质和正常生活均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改善患者的机体素质,必须为患者选择高效的治疗方式,此次研究专就自2017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探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117例在我院接受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患者,所选对象病情均经临床确诊,患有精神性疾病、严重意识障碍、严重脏器疾病以及免疫系统疾病的患者均排除研究范围[1]。依据患者应用手术治疗方式的差异将其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内固定组17例女性,41例男性,共计58例患者,年龄53至89周岁,平均(72.4±8.9)岁,21例ⅢA型患者,23例ⅢB型患者,14例Ⅳ型患者,关节置换组20例女性,39例男性,共计59例患者,年龄55至87周岁,平均(73.4±8.6)岁,19例ⅢA型患者,22例ⅢB型患者,18例Ⅳ型患者,所选对象分组后临床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内固定组患者接受内固定治疗,指导患者保持仰卧姿势,麻醉成功后对骨折部位进行清理,将导针打入患者股骨头并行动力髋螺钉放置,然后取出导针进行钢板内固定治疗,将伤口缝合后放置引流管,术后对患者采取抗感染治疗以降低感染发生率[2]。关节置换组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取患者仰卧位,取得麻醉效果后将骨折部位切开使伤口得到充分暴露,常规清理骨折部位并取出碎骨,然后复位骨折部位并进行人工关节安置,完成手术治疗后给予患者常规抗感染治疗[3]。观察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疼痛缓解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估 无效: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骨折部位疼痛感强烈、存在严重关节活动障碍;好转:患者骨折部位有较强疼痛感,关节活动受限,影响正常生活;改善:患者骨折部位疼痛感轻微,关节活动基本恢复正常,不会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治愈:患者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疼痛感消失[4]。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本次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的软件SPSS17.0,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通过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通过±s表示,应用t进行组间比较,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关节置换组临床治疗有效患者为57例,治疗无效患者为2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6.61%,内固定组临床治疗有效患者为49例,治疗无效患者为9例,临床总有效率为84.48%,关节置换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大多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骨折疏松症状,一旦发生骨折通常病情严重,多为粉碎性骨折,因此,应用保守内固定治疗临床疗效有效,而且患者术后发生肢体殘疾的可能性较大,严重降低其生活品质。人工关节置换术能够缩小手术创伤,可显著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同时还能够使其关节活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品质[5]。由于患者康复进程明显得到缩短因而可减少其卧床时间,同时还可减少静脉栓塞、肺部感染以及压疮等临床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此外,该术式还能够有效避免发生内固定手术治疗存在的松动以及愈合不良等现象,可显著减少术后感染,而且具有更强的临床可操作性,控制难度更低,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6]。
此次研究中,关节置换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1%,内固定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48%,关节置换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内固定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与内固定治疗相比,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应用人工关节置换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于减轻患者疼痛等不良体验,加快关节功能恢复,提升其生活品质等方面均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田宏巨.关节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医学信息,2016,29(16):387-387.
李金,卢冬雁,钟成军.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9):1074-1075.
刘昌余.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12):124-126.
沈建伟.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心理医生,2016,22(24):95-97.
郭文娟.对比研究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4):61-62.
伍代国.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6,10(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