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斯坦某矿区外围金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机理浅析


  摘要:研究区属泽拉夫尚-阿莱伊斯结构带,在赫尔岑大向斜形成周期时由南天山褶皱系演化而来,与其相邻的泽拉夫尚-突厥斯坦结构层系带是它的边界,泽拉夫尚-突厥斯坦结构层系带有几条明显的最初期的演化线,本区域位于塔吉克斯坦著名的多金属贵金属成矿省。本文对研究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地质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进行深入分析,对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关键词:塔吉克斯坦;某矿区外围;金矿地质特征;成矿机理
  1.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志留统库普鲁克岩系、下泥盆统哈夫扎克岩系、下石炭统马尔古佐尔岩系及第四系。
  库普鲁克岩系和哈夫扎克岩系:主要分布在工作区的西南部,在库马尔格山脊及分水岭两翼亦见出露。主要岩性为浅灰色至深灰色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局部夹少量粉砂岩、砂岩,岩层整体倾向北东,局部倾向北西,灰岩表面见刀砍纹发育,呈交叉状。该岩系为泽拉夫尚推覆体的主体,层厚100m~700m。与下覆马尔古佐尔岩系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马尔古佐尔岩系:广泛分布于工作区内,主要由陆源沉积层组成,在工作区西南部及分水岭局部被泽拉夫尚推覆体部分覆盖。该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为两个岩性段。第一段主要岩性为变质石英砂岩,第二段主要岩性为变质粉砂岩夹片岩、炭质片岩。区内第一岩性段主要分布在工作区沿分水岭一带,整体走向呈北西—北西西向,层厚500m~550m。主要由变质中细粒石英砂岩、变质中细粒石英杂砂岩组成,局部夹变质粉砂岩、炭质片岩、页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岩块,该组岩石颜色呈灰色至深灰色,砂状、粉砂状结构。整体产状在分水岭北东翼倾向南西,南西翼倾向北东,呈一背形向斜构造。该岩性段内存在多层薄层状的炭质片岩,呈深灰色至灰黑色,细小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岩石成分较复杂。第二岩性段主要分布在分水嶺两翼及Au5、Au6区域,层厚从150m~350m不等,主要由变质粉砂岩、片岩、炭质片岩组成,局部见变质砂岩、页岩、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岩块。
  2.矿区构造
  受构造挤压应力的影响,工作区内形成了密集的等斜褶皱和断裂构造带。
  (1)褶皱:工作区内褶皱构造非常发育,褶皱的轴部走向多呈北西向、北西西向,轴线走向与工作区内构造带走向基本一致。Au1-2区分水岭处存在一大型的向斜构造,向斜轴部走向北西向,延伸约4km,宽度约1km,核部地层为下石炭统马尔古佐尔岩系第一岩性段,两翼地层为下石炭统马尔古佐尔岩系第二岩性段,北东翼地层倾向南西,倾角30°~ 65°,南西翼地层倾向北东,倾角30°~70°。
  (2)断层:工作区断层构造发育,构造带走向多呈北西向,宽从1m~10m,延伸从100m~4000m。F断裂位于分水岭,走向北西,倾向南西,长约4000m,宽1m~10m。该断层为本区主要的导矿构造,控制了区内的矿体空间分布。分布其两侧的次一级构造为矿区的主要控矿容矿构造,控制了矿体的形态、规模。F断裂带两盘岩性均为下石炭统马尔古佐尔岩系。上盘以第一岩性段为主,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夹粉砂岩、炭质片岩,倾向北东;下盘为第二段岩性,主要岩性为粉砂岩夹砂岩及少量片岩,倾向南西;两盘地层形成向斜构造。构造带内岩性为褐铁矿化碎裂岩,原岩为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炭质黏土片岩。构造带内多见有硅化细脉,沿硅化脉见褐铁矿及少量黄铁矿,该现象反映了构造运动对该工作区内的成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工作区找矿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3.矿区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太发育,主要分布在Au1-2异常区,表现为岩株及脉岩。岩性有:花岗闪长岩、花岗岩、辉绿玢岩、煌斑岩、石英钠长斑岩等。围岩主要为马尔古佐尔岩系地层,主要岩性为石英砂岩、石英粉砂岩、少量炭质粉砂岩、炭质页岩等。区内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附近常见有构造破碎带,破碎带内原岩与围岩岩性一致,破碎带内常伴有硅化、绿泥石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砷黄铁矿化等。花岗岩脉、石英闪长玢岩脉常成群成带分布,多有内外变质带,与金成矿关系密切。本次在钻孔中见到多条岩脉分布,岩矿鉴定名称为闪长玢岩。斑状结构,基质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主要为自形—半自形板状的中长石,显环带结构,在中长石表面有次生绿帘石;少量斑晶为半自形柱状角闪石,部分被绿泥石交代。
  4.矿体地质特征
  通过地表调查、槽探工程揭露及岩屑测量异常解译,普查区内共圈定了3条金矿(化)带,推测14条金矿(化)体,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蚀变碎裂岩。围岩为砂岩、粉砂岩、含炭粘土质页岩、硅质页岩、砾岩以及花岗闪长岩等。
  (1)Ⅰ号矿带:Ⅰ号矿带为库河西矿区的主要矿带。矿带整体走向呈北西—北西西向,局部受构造作用影响转向南北;倾角较缓,北西部整体倾角10°~20°,矿带沿走向往南西倾角逐渐变陡。矿带内主要包括Ⅰ-1~Ⅰ-7,7个矿体。Ⅰ-1~Ⅰ-4号矿体地表主要由探槽TC4、TC2301、TC6、TC7、TC1902、TC5、TC1501控制,Ⅰ-5~Ⅰ-7号矿体地表由探槽TC32、TC33、TC38控制。Ⅰ-3、Ⅰ-4矿体深部主要由钻孔ZK1501、ZK1901、ZK2301、ZK3101验证控制,深部局部变缓,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碎裂岩、黄铁矿化石英砂岩,局部发育于花岗斑岩边部或岩体中,矿化特点:以浸染状、块状黄铁矿化为主,局部见细脉浸染状、星点状黄铁矿。Ⅰ-3号矿体由15、19、23、31号勘探线工程控制,矿体较连续,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碎裂岩、蚀变含碳石英砂岩,矿化以浸染状、星点状黄铁矿化为主,矿体厚度1.0m~5.0m,平均品位1.15g/t。
  (2)Ⅱ号矿带:Ⅱ号矿带为库河东矿区的主要矿带。矿带整体走向呈北西向,倾角较缓,整体倾角20°~40°。矿带内主要包括Ⅱ-1矿体。Ⅱ-1矿体为该矿带的主要矿体,地表主要由探槽TC15、TC30控制,深部主要由钻孔ZK001、ZK5、ZK3、ZK4控制,矿体倾向北东,倾角20°~40°。矿石主要为黄铁矿化硅化碎裂岩、蚀变含碳石英砂岩,矿化以浸染状、星点状黄铁矿化为主,矿体厚度20.0m~95.0m,平均品位3.03g/t,矿体厚度变化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