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当“学生”
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一生功勋卓著,为国家“两弹一星”立下了汗马功劳。我们只看到钱学森耀眼光环下的一面,而他甘愿一辈子做“学生”的态度同样值得人们学习。
钱学森当年在美国学习,师从火箭专家冯·卡门教授。在校园里,钱学森养成了每天上学都去得很早的习惯,即使后来成为研究员,也没有改变这个习惯。有人好奇地问:“你现在已经不是学生了,为何还要这样勤奋呢?”
钱学森笑了笑说:“我没有把自己当老师,相比于其他学生来说,我只是比他们高一年级,既然是学生,就得努力学习。”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使他在物理学科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尽管美国极力挽留,但他初心不变,还是毅然回国。
回国后,钱学森投入紧张的科研工作中。他带的几个学生都很仰慕他,可他并没有摆架子,而是视他们为学友与助手。在科研领域,个人的力量有时会起关键的作用,但更多的是需要群体的智慧、团队的协同。他们一起兴起头脑风暴,有分歧也据理力争,为的是让研究成果更完善。在钱学森的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实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成就的取得,壮大了中国的国防实力,让外国人刮目相看。
有一天,钱学森应邀参加一个座谈会。面对很多学子,他娓娓道出自己在国外求学的经历,如何通过努力将“两弹一星”送上天,并鼓励年轻人要有责任和担当,努力学习,回报国家。有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达到他那样的高度。钱学森幽默地回答说:“我姓钱名‘学森’,就是要做一辈子的‘学生’,这是我的‘优势’,无论环境怎样变化,这个信念一直鼓舞着我,所以才有今天的成就。”话没有说完,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与“学森”谐音,钱学森的回答幽默巧妙,一语双关,既淡化了名利,又表达了学习永无止境的追求。正是这种孜孜不倦的学习态度、丰厚的知识储备,让中国国防工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让他成为国人敬仰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