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灾就是大考。一次次灾难面前,既有考验,更有答卷。在逝去的时光中,一场场灾后重建攻坚战,正是思考践行中的不断革新与前进——看到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科学谋划、民生优先,抢抓生产自救和恢复重建,在多方高效联动下,防灾救灾工作不断成熟理性。如今,已初步探索出政府主导、多元联动、社会组织精准参与的救灾新机制,并构建起较为完备的信息沟通、协调服务、资源对接体系,社会力量理性科学参与救灾作用进一步彰显。
焦点效应下的初步重塑
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次重大自然灾害,地震发生后,我国政府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灾后恢复重建,社会各界也向灾区捐赠了大量款物。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在多方力量的共同瞩目下,这种“焦点化效应”推动了灾区政府的多项改革,而地方政府本身也在强化自身竞争力,寻求新发展新机遇。
2008年前,绝大部分西部城市(包括地震灾区)的电子政务发展处于较低水平阶段,一些地方政府的网站甚至无法正常登陆。在“5?12”汶川地震前,阿坝州下辖的汶川等13个县没有独立域名,如果要访问这些县级地方政府,只能先进入阿坝州网站,再通过链接访问下一级对象,而这些县级政府网站也仅仅实现了有限的政务公开等初级应用。然而,灾后重建开始仅仅一年,電子政务却成为这些城市在地震留下的疮痍和重建带来的灰尘中首先恢复的第一张名片。北川、汶川等重灾区地方政府不仅新建了独立域名下的政府网站,绝大多数政府网站还设置了网上办件、投诉查询等互动功能。这些高水平网上服务功能的开通标志着灾区的电子政务实现了由初级向中级的过渡。
电子政务的革新只是一个方面,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过程中,灾区地方政府还陆续推出了一系列行政改革措施。以汶川县为例,从2008至2010年,该县相继推出公务员效能建设、地方政府合作等多项改革举措。而汶川县并非个案,都江堰市推出了“两集中”、“两到位”的行政审批机制以提高行政效能,青川县等加强灾后重建项目工程的监管,严格政府采购和灾后重建项目招投标制度等不一 而足。
此外,发展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成为灾后重塑之路的新特质。2011年,汶川地区开始着力推动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发展:以地方政府县(市)长联席会议为机制,推动地方政府问整体规划、交通对接、产业合作、资源共享,打造区域发展体系。
不断探索适宜的工作方针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基于对自然灾害形势的研判,我国不断探索,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积累了宝贵经验,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比如在应对洪灾方面,一个个防洪村台的修筑让受灾地区摆脱了“因房致贫”、“因房返贫”;规模巨大的避灾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让一方群众远离地质灾害;多方联动共同恢复受灾地区的生产活动……
贵州省安顺市的偏远山寨塘约村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2014年更因一场洪灾陷入困境。当时,解决土地问题一时间成了村民议论的“焦点”,塘约村最终决定走农村改革道路,进行集体化发展。村民纷纷响应,积极入社,成为了合作社的股东。塘约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土地流转分红、合作社内部就业等方式,让曾经的国家二类贫困村一跃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破万元的小康村。塘约村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考察团和游客,当地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7月,洪水淹没了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东方神农公司的3300亩蔬菜基地。当地镇政府迅速成立了恢复生产小组,进驻东方神农蔬菜基地。新洲区各部门主动帮助申请政策、匹配资金,修复水毁设施,公司也积极从河南、山东等地调来大批辣椒苗和茄子苗,直接下苗种植。而针对湖北多地灾情严峻,恢复重建时间紧、任务重,湖北建立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建设审批绿色通道,简化流程和审批手续,同时出台了多项惠民政策为重建工作护航。在灾后重建中,湖北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广泛调动干部群众、社会组织、企业主体等,形成合力重建家园。
只有高效合力、有序安排、积极动员才能打好攻坚战。在一次次的应急救援、灾后重建中,各方联动机制日趋完善。
公共安全领域制度建设明显提高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一场突如其来的7级地震袭击了闻名世界的“童话世界”九寨沟。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抗震救援迅速及时、有条不紊。在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看来,“这次应急救援非常棒”,抢险、救人、医治等工作效率非常高,而且很快将灾区的游客转移走,防止了次生灾害和进一步的损害,阻止了灾害的升级。
8日晚间,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召开紧急会议,传达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九寨沟地震应急抢险救援的部署,研究安排交通运输抢险救援工作。当天22时39分,中国地震局启动I级应急响应,派出现场工作队赶赴震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22时41分,从阿坝州、绵阳市以及九寨沟周边县紧急抽调的医疗救援力量赶赴地震灾区。22时59分,四川省军区集结民兵队伍快速赶往震中漳扎镇。23时30分,西部战区应急指挥所33人携带海事卫星等通信设备赶赴震中。战区空军立即了解九黄机场受灾情况,做好运输救援物资准备。23时52分,新华网发布消息称,截至当时,中石化加油站已开通救灾车辆绿色通道;国家电网、中国华电员工正在抢修,九寨沟县城、黄龙景区恢复供电;中国联通于震后第一时间开通应急热线;国航成都分公司等随时待命起飞救援……
8月9日0时1分,新华网发布消息称,四川地震局召开震后第一次新闻发布会。几分钟后,新华社发布消息称,8日晚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从成都备灾救灾中心眉山仓库向灾区紧急调拨物资,四川省红十字会已向灾区派出救灾工作组……1时16分,新华社发布消息称,阿坝州紧急启动地震灾害一级应急预案。几乎在同时,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九寨沟管理局对外公布应急电话,24小时值守。9日凌晨,由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四川队14名拥有丰富地震救援经营的医务人员组成的救援队伍出发。该救援队携带3辆救护车和大量医疗救援物资。
在地震发生后,各方快速反应,保障了灾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震后24小时内,政府和社会合力转移6万余名游客和务工人员;震后第24天,九寨沟县所有学校均如期开学复课;震后第43天,九寨沟县举行灾后重点项目复工启动仪式;12月8日,即震后4个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九寨沟地震灾区科学重建绿色发展,加快建设美丽新九寨的决定》……可以说,此次灾后重建之路是我国应急救援有了全面进步的显著体现。
早在2017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公布,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意见》着眼当前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问题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因素,通过顶层设计,完善升级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助于不断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综合《城市问题》《光明日报》《法制日报》等文章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