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江津上空击落了日本轰炸机


  在重庆江津的老城东门外长江边上,曾经有一座四方亭。亭子中央,悬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大匾,匾上写着“中苏友谊亭”几个大字。匾下有小楷题曰:
“5·25”空战英雄王殿弼

  1939年夏,日寇飞机轰炸重庆,英勇的苏联空军与之激战,击毁日寇飞机坠于笋溪河边,境内军民无不欢欣鼓舞,以飞机残骸建亭于此,以兹纪念。
  由江津县(今江津区)志编纂委员会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江津县志》曾记载:
  民国28年5月,日机1架被援华苏联空军击中,坠落在真武乡外迁村,飞机残骸和8具日本飞行员尸体运到县城,尸体安葬在南安门外,将飞机残骸在公园建一中苏友谊亭。
  文中所指的“飞机残骸”,主要是机身上的银灰色铝皮,用来做了亭顶。这是全国惟一一座用飞机材料做成的纪念亭。十分遗憾的是,随着城市的开发,这座纪念亭被拆除。曾经听说会异地复建,但至今未见踪影。而这座纪念亭背后的故事,也渐渐地被人遗忘了。

“5·25”大轰炸


  1939年5月25日,时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的翁文灏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
  下午4时,日机过宜昌西飞。6时15分,重庆空袭警报。6时3刻,紧急警报。7时至7时10分,沙坪坝高射炮轰击,并见汉奸信报红光10余处。9时半解除。
  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的陈克文,则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
  10日多没有警报,大家渐渐大意起来。想不到下午6时余,忽然警报大鸣,躲到防空洞后约1小时余敌机才到。不知在何处投弹,响声不大,大概距离尚远。从6时余一直到9时余,警报解除。
  翁、陈二人都亲身经历了当天的日机轰炸,也同时记录了日机轰炸的准确时间等情况。但他们对当天日机轰炸重庆的整个过程,包括重庆遭受轰炸受损的情况和中国空军拦截日机作战的情况均不得而知。
被运到江津县城的日机残骸及日军尸体

  根据重庆市档案馆保存的重庆防空司令部相关档案资料记载,当天日机空袭重庆及伤亡损害情况如下:
  一、渝市警报时间:空袭18时,紧急18时33分,解除21时35分。
  二、敌机架数:三批,第一批27架,第二批6架,第三批6架。
  三、着弹地点:市区杨柳街、下都邮街、机房街、兴隆巷、大梁子、中央公园、萧家凉亭、打铁街、西四街、市商会、市党部、巴县县府、美丰银行、四川省银行、重庆银行、观阳巷、平街子、朱什子、东升楼、第一模范市场、状元桥、神仙口、一牌坛、小什字、下新丰街、人和湾邮局、上陕西街、小较场、广阳坝机场、双河。
  四、投弹种类枚数:爆炸弹91枚、燃烧弹19枚。
  五、人口伤亡:伤516人,亡404人。
  六、房屋损毁:560栋。
  6月11日,《群眾》杂志第3卷第4期刊载了戈予的文章《不死的山城》,详细地描述了5月25日日机轰炸重庆的惨况。现摘录如下:
  5月的风,吹开了浓密的山雾,空前的灾难与不幸终于来了。
  25日傍晚,一个暮色苍茫的黄昏,日本法西斯的机翼像鸦群一样成队的嗡鸣着飞旋在重庆的上空,眼望着一颗颗沉重的炸弹从高高的天空投掷下来,万千迅雷的巨响。震荡了抖颤的山城,人类的血肉、弹片、碎石、尘灰,像烟雾一样一齐飞扬起来,然后,又像秋天萧萧的落叶纷纷飘坠下来,这情景的凄凉与悲惨,是不能想象的。
  ……
  飞机去了,人声嚣浮起来,千百的人群熙熙攘攘地忙乱地走着、跑着、叫着,这真是忘魂失魄的号叫,悲痛凌人的惨叫,和失望无救的绝叫呵!这时,许多人已经像潮水一样把马路堵塞住了,时候已入暗夜,灯笼、手电筒,四处照射着。马路两旁山积的箱笼、家用木器、锅盆,乱杂杂地全堆满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坐在马路上,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民,小孩子睡在母亲怀里吚吚唔唔不知说些什么。一排排的房屋高楼横倒下来,瓦片伴着飞灰腾舞,火场里燃烧着人类焦灼的骷髅,房屋的木架零乱地塌了下来,青葱的树木连根都拔倒了。仅存的那些歪歪斜斜的屋宇,被弹片打得零零落落,满身疤痕。走到×××,看见那些树木破碎的树枝上,张挂着褴褛布片,血紫的肉块、破帽、断臂、花花绿绿的肚肠,天哪,这竟是人间的景象吗?
  但是,重庆人民并没有被日机的恐怖轰炸吓倒,而是积极开展空袭后的救护工作。5月26日,蒋介石令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张治中,转示重庆卫戍总司令刘峙和重庆市长贺国光,嘉奖宪警军队与消防防护各队等在轰炸时皆恪尽职责。手令写道:
中国空军第4大队飞行员合影

  张主任转刘总司令、贺市长发表:昨25日敌机轰炸本市,我军队宪警与消防防护各队,皆能不避艰险,在敌机狂炸之下,仍能努力救护,恪尽职责,本委员长深用嘉勉,着行卫戍总司令、贺市长传令各救护部队人员特别嘉奖,并将最得力有功人员,据实呈报候奖。务希我宪警军队以及消防、防护等党政军警各公务人员厚爱民众,竭尽救护之责,庶不愧为实行三民主义之信徒也,中正手令。
  当天,无论是空中还是地面,日机均遭到我驻防重庆的空军部队和高射炮部队的顽强阻击。据次月3日发行的《重庆各报联合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