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间歌谣美学意趣


  摘 要:羌族民间歌谣是历代羌族群众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山歌、劳动歌、风俗歌、祭祀歌等,大都以反映羌族群众各个历史時期的社会舆论及文化生活为主。羌族民间歌谣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质与色彩。历经社会文化的变迁,羌族民间歌谣在语言、形式、情感、意境等方面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趣。理解与剖析羌族民间歌谣的美学意趣,有助于加强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益于丰富对我国羌族民间文化的认知。
  关键词:羌族 民间歌谣 美学意趣
  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茂县、汶川、北川,并散居在理县、黑水、松潘等地。羌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但有自己的语言。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分南北两大方言。作为记录羌族历史、文化知识的主要载体,民间口头文学蕴藏着羌族人民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羌族民间歌谣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种。
  歌谣在羌族群众中间流传极为广泛,它直接反映了羌族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是羌族群众生活中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是交流情感、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作为认识羌族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羌族民间歌谣独特的审美意趣具有重要的人文研究价值。
  一、羌族民间歌谣的主要类型
  羌族民间歌谣的历史悠远,故其作者多不知名。歌谣的内容丰富,有宗教的、爱情的、战争的、工作的,也有饮酒、舞蹈作乐、祭典等。羌族民间歌谣表现了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气质与色彩。
  (一)山歌
  山歌,羌语称“拉那”或“拉索”,多在劳动场合或山间田野中唱,节拍比较自由。由2个乐句或4个乐句组成,有的带有曲头或曲尾衬句,从而形成3乐句或5乐句。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传统歌词中苦歌很多,反映了旧社会时期羌族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劳动歌
  劳动歌大致包括犁地歌、收割歌、薅草歌、撕玉米皮歌、打场歌、搂柴歌、打房背歌等。有的节拍自由,近似山歌;有的节拍规整,接近歌舞曲。劳动歌有独唱、齐唱和词曲相同的重句对唱等形式。劳动歌中数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的节奏明快,衔接紧凑,气氛热烈;有的节奏舒缓,曲调悠扬。
  (三)风俗歌
  风俗歌专用于传统风俗仪式活动,包括婚嫁歌、酒歌及耍山调。婚嫁歌包括嫁歌及喜庆歌。嫁歌又称姊妹歌,姑娘出嫁前夕,由陪伴新娘的妇女们和新娘唱。喜庆歌则是新郎家为庆祝喜事而唱的歌曲。内容有赞颂新娘的美貌和服饰以及祝贺之辞等。婚嫁歌的演唱形式多为两个人对唱及重句对唱,也有齐唱和集体重句对唱。酒歌是婚丧节日宴客时唱的歌。一般由4至6个乐句为一首,节奏徐缓,曲调悠扬,风格古朴。唱词为多段体,内容有客主间互相祝贺、应酬之辞;有的叙述家史或赞颂古代英雄人物。耍山调是一种体裁自由的抒情歌曲。按羌族风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五,青年男女上山游玩,俗称耍寨子。耍山调是在这种场合所唱的歌曲。
  (四)祭祀歌
  祭祀歌是巫师在请神送鬼时唱的歌。其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民间故事传说。如《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戈大战》等。说唱相间,并有敲击羊皮鼓的间奏。祭祀歌一开始就和原始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羌族崇尚多神信仰,即便是同一地区的羌族群众崇拜的鬼神也不尽相同。羌族宗教祭祀歌非常丰富,不仅有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灵魂的歌,还有祭山川、树木、道路、船只、鱼类、牲畜、农作物及生产工具的歌。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羌族祭祀歌从它特有的角度记录了民族历史发展的某个侧面,是研究民族思想发展、宗教观念、道德心理和音乐文化的重要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祭祀歌无疑会逐渐失去它过去的意义,但仍将作为羌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财富被保存下来。
  二、羌族民间歌谣的美学意趣
  “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感到愉悦。”{1}羌族民间歌谣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羌族群众,促使他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趣。羌族歌谣的美学情趣在于始终贯穿着羌族精神世界的红线,有其独到之处。通过对羌族歌谣的了解就可以领会羌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对羌族民族性格中所蕴涵的传统美进行感悟,体味羌族朴素的审美观念,达到一种美的享受。{2}概括而言,这种审美意趣源于生活、融于生活,集中体现为在语言的美、形式的美、情感的美、意境的美。
  (一)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羌族民间歌谣具有强烈的地方生活色彩和群众性、民族性。有的是说唱本民族历史故事的,有的源于羌族民间祭祀仪式和巫师活动,同当地的信仰与民俗活动密切相关,还有的直接演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深受羌族群众的喜爱。
  羌族人民善于使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事物来表达感情,表现出一种本土生活化的审美追求。这些歌谣不需要专门学习,完全是在自然的歌声中,自然而然地抒发内心的情感。平日劳动,人们谈笑取悦的对象和话题多采用本地常见的事物;谈情说爱,羌族男女也常常利用世代积累的语言财富,通过幽默诙谐的表达来委婉地表达爱意。这种生活化的审美追求,反映了羌族人民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的语言资源。
  一般来说,各民族所居住的环境,会影响到这一民族的集体审美意识。而且,随着岁月的积淀,本地的一些自然景物会逐渐融入并对该民族的集体审美意识体系起到塑造和制约的作用,这些也会在族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得到充分的验证。{3}源于生活、融于生活的羌族民间歌谣不加修饰地塑造出羌族群众日常生活的最普通的形象,用白描的手法简练地描写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场景、劳动的过程,用最畅快的手法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毫无雕琢粉饰之态。事实上,民间歌谣已经成为羌族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他们的观念中,吟唱歌谣并不是进行艺术活动,而是实实在在对生活的记录和反映。{4}
  (二)美在语言,美在形式
  作为一种口头流传的民间文学形式,羌族民间歌谣多由口口相传,有强烈的口语化色彩,独具一番韵味。歌谣的题材非常广泛,歌者往往也是编者。歌词多经过数代人的传承沿袭,但演唱时可依歌唱时的情景即兴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