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村复读生的高考


  这几天,林茜如同所有高考考生一样,焦急地等待25日考试成绩的揭晓。不同的是,这个20岁的女孩等的是自己第二次高考的成绩。
  林茜去年的高考成绩是593分,这个高于湖南文科一本线22分的分数,对好学生林茜来说,是个小小的失误。这个不高不低的分数,让林家爆发了一场家庭“战争”,三方态势明显。林茜本人认为自己学得很好,再复读浪费时间,以后还有机会努力;林茜父母对大学了解不多无法提供意见;林茜3位表哥表姐则认定“非‘211’、‘985’高校不读’’。
  最终,一本落榜后的林茜被二本院校天津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录取。这个结果显然不符合表哥表姐对林茜反转自己和贫困家庭命运的期待——读普通大学已经很难改变人生道路,农村贫困家庭的孩子唯一的途径就是“名校”。
  2012年8月,林茜开始了“高四”之路。
  一
  林茜家在湖南省常德市沅江边的一个村子里,这个河流冲击形成的小片平原盛产棉花,但是人口稠密,人均耕地仅1.5亩左右。当地人近20多年的谋生传统是去广东打工。近几年,不少大学生毕业后也是多数去广东就业找工作,和父母辈都生活在广东。
  如果就读天津师范大学,眼下大城市就业困难,找个“出人头地”的工作很难。林茜未来的路很可能也是这样,和妈妈一起在广东打工,不同的是她是白领,妈妈是一线工人。
  这不符合林家对林茜的期许。
  林茜家有三位“成功从农村走出去”的表哥表姐。他们的路才是被定义的林茜的未来——大表姐硕士毕业是上海市公务员,二表姐硕士毕业是广东电力局职工,表哥本科毕业是南航旗下国有企业工程师。
  而且,他们读高中时成绩不如林茜这么“拔尖”,他们的成就只是林茜未来的最低标准。
  第一次高考后,让人吃惊的是,平时联系不多,难得见上一面的表哥表姐们竟然赶回家,集体提出意见——非“211”、“985”高校不读。
  “都是我妈妈的亲戚,他们一直对我期望很高。”20岁的林茜直到第一次高考成绩发布,才流着泪听明白了大表姐反复强调的期望,“考上名牌大学,你才有能力改变自己,改变家庭。”
  林茜的大表姐李萍比林茜大19岁,林茜的妈妈是她小表姨,她好几年没有见到林茜,但听说林茜学习好,便非常热心替小表姨规划林茜的未来。“我小姨太苦了,十几岁就打工,在外面十几年,付出太多了。林茜只有考上名牌大学,不再当农民工,才能回报妈妈。”她说。
  林茜的妈妈林秀是第一代南下的打工妹,小学毕业后只有14岁就去东莞打工,在东莞厚街镇一家毛纺厂织毛衣。最早只有四五百元钱一个月。林茜出生仅仅百天后,林秀就去了东莞,奶奶用米糊米汤把林茜养大。“要不然孩子怎么会一直这么瘦哦!小时候吃米有什么营养啊,底子没打好,”平时沉默不语的林秀,说起那段日子突然失声痛哭。
  在包吃包住的毛纺厂上班,林秀每个月唯一的开销就是买牙膏,剩下的钱都寄回家了。毛纺是计件工作,她速度比别人快很多,只要有加班就抢着干。最早每个月比别人多挣几十元,现在工资涨到2000元后。“我这年龄的没几个人在那打工了,眼睛不好,快不起来了。”
  一辈子吃苦,林母最大的希望就落在了懂事的林茜身上。从小学开始,林母就惊讶地发现,女儿自制能力强,只有做完饭做完作业后才去玩,学习成绩优异,几乎年年考第一。
  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骄傲和惊喜,它让这对普通的农村夫妇在当地扬眉吐气,而且有了燃烧自己的巨大动力。
  同情林秀遭遇的表哥表嫂表姐们每年的春节期间总会围着火炉聊家常,“林茜未来考上名牌大学,毕业了自己在大城市有工作有房就好咯,你就不吃这个苦了”。但是同时他们也提供了建议——未来大学的花费惊人,农村种地就能糊口,再去打工吧,把孩子供上大学了,家里就好了。
  林秀再度踏上打工路。
  2012年初,林茜即将迈进大学校门,林秀工厂工资提高可能不大。林秀曾短暂来京尝试保姆行业,她听说月嫂挣得多。
  “开学买电脑加上交学费,肯定就要一两万元,每个月的生活费最少要一千元,万一以后找工作还要花钱”。然而,听说要从每个月一两千元的育儿嫂做起,几年后才能成为月嫂,林秀放弃了,她觉得林茜眼下马上就要进入大学,“每个月等着钱花,学费生活费都在涨,育儿嫂月嫂太不稳定”。
  当时,林茜就读于湖南桃源县第一中学,这所农村中学一直在全省因为保持较高升学率而小有名气,1998年,1999年甚至连续出现了湖南省文理科高考状元。林茜学习成绩稳定在全校文科前十名,如果她发挥略好,极有可能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
  二
  然而,林茜在这个极具期待的第一次高考中小小失误了。
  林茜,经历过短暂的沮丧之后,还是对自己的高考成绩给了个有点尴尬的微笑。微笑是林茜的特点,这个瘦瘦高高的女孩平时话不多,面对询问她总是报以浅浅的、“丝毫没有心机和苦大愁深”的微笑。
  “她特别相信努力就会好。”周霞是林茜的发小,在2012年高考中考上了湖南省内一所高校,“她从来都是把心思放在努力学习上,别的事想得不多。”
  林茜并未因为高考对自己失去信心,她对自己的判断是考试时略有放松,有些地方粗心了。
  “那些知识我已经掌握得非常熟练了,我觉得自己没有明显的漏洞和死角,复读就是等考试”。2012年8月,林茜给记者电话沟通说这些话时,后面还有个网络上常用的“呵呵”的笑声。
  这个踏实的农村女孩在高中三年里非常用功,“很少玩,电视都不怎么看,也不要我们管,”林茜的爸爸文先满对女儿的评价是“太懂事了。”
  林茜仍然决定努力一把——就现有分数填好志愿。
  尽管已经超过一本线22分,但她发现,自己几乎不可能考上“211”、“985”高校,甚至上一本都很困难。和她分数差不多的一名同学报考了较为冷门的“海南大学”才跻身一本。林茜几乎研究了所有“冷门地区、冷门专业”,想尽量在较好城市“博”一本。可是她填报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并未录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