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益智互动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作为一项应用于教学领域的新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可为儿童开拓一种全新的互动视野,其在儿童益智互动方面的应用研究方兴未艾。它将创造出生动的体验环境,强烈激发儿童的参与兴致,进而提高儿童互动参与度,成为与传统纸媒教育大相径庭的教育模式。增强现实技术对于儿童认知、儿童益智、儿童心理都有着深刻影响。
【关键词】增强现实;儿童益智;人机互动;儿童心理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15-0196-01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技术,它是一种将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空范围内难以体验到的视觉信息等,通过计算机科技,仿真模拟后交叠,将虚拟信息运用到现实世界,从而使我们得到超越现实的增强现实的感官体验。这项技术其实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嫡亲”,在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应运而生,不仅能够把现实世界的信息准确呈现出来,还能将虚拟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
以合适的学习方式引导儿童的理念,可追溯到春秋末期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主张。对于儿童这一年龄段,“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增强现实技术的目的即在于增强儿童的感官体验,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高质量的人机交互体验也将大幅度促进儿童教育的发展。以寓言故事、文学常识等为载体,通过儿童与软件的交互操作、逼真的情景体验、“寓学于乐”的教学内容,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独到的洞察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近年来,国家对于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儿童作为低龄接收信息的人群,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儿童的认知水平。对于新事物的理解是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必备要素之一,或许以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引导儿童至即将要学习的新事物新领域,会有别具一格的收获。在此背景下,众多动画以及影视公司也提高了对于儿童领域的重视程度。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儿童教育类型的动画影片都深受儿童们的喜爱。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该项技术在儿童教育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媒体不仅将传统媒体本来所承接的内容拓展开来,也让纸媒不再局限于纸质出版物,为儿童们提供更为逼真的情景体验。
与此同时,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研究,已成为儿童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儿童的发展。出于对儿童个体的成长和整体发展的关注,人类心理系统的发展进程与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进程,亦是研究的重点。举例而言,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其社会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在校的主要活动也由“游戏”逐步过渡至“学习”。
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探究该项技术在儿童教育领域所发挥的作用:
一、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的作用
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有诸多因素要考虑。智力有水平性,同时也具有方向性。个体心理发展、认知发展与教育等领域,都是值得研究的方向。一般来说,儿童的认知发展是有迹可循的,“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前后顺序依次相同。因此,在儿童益智研究中,务必遵循此规律,方可发挥循序渐进的引导作用。增强现实技术的介入,将会在儿童发展前期的认知上发挥助力作用,将虚拟世界以3D的立体效果呈现给儿童,从而帮助儿童更加清晰明了地认识这个世界。
二、增强现实技术对于儿童益智发展的作用
决定人类心理发展的因素众多,遗传和环境是其中两个重要因素。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盲目地干涉儿童心理,而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按照人类本性及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引导式教育。增强现实技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将二维平面图形与三维立体动画相结合,将虚拟的平面世界进行立体成像,增强现实感。其可互动的特点,将增加儿童在学习中的互动交流,起到教学补充作用,同时增强趣味性,提高儿童参与度。
三、增强现实技术在儿童心理特征不同阶段的作用
根据年龄特征,儿童心理的发展可划分为不同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儿童心理需求也不一样,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要采取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发挥“寓学于乐”的作用,让儿童在“游戏”中寻找学习的乐趣。对于年龄略大的儿童,则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以及新媒体材料展示,或者配合增強现实的学习软件,提高儿童对于学习的热衷度。
增强现实技术是项新兴技术,其互动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从表现形式上吸引儿童,通过有趣的图像、视频以及3D模型仿真模拟,配以音频等,将所学知识用增强现实的功能加以呈现。在人机互动中,还有UI设计美化界面、融入动画,模拟真实的情景,辅助儿童学习。以软件为载体,利用人机互动的形式学习,是提高儿童记忆力的方式之一。既有纸媒中的图文并茂,又有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这些都促进了知识的迁移,符合寓学于乐的目的,成为激发儿童学习的一个驱动力。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上应运而生的增强现实技术,涉及多种学科研究领域。随着移动数据终端的不断完善、媒体技术的不断变革以及交互体验的不断优化,人机互动将会更加丰富,儿童益智互动教育领域将会蓬勃发展。这项技术,将对儿童日常生活及学习方式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桑标.儿童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