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篇一: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2《散文阅读》
2015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22《散文阅读》
【安徽省】【二】(22分)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①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A】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
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B】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入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什么神奇?”
?“这木棉花。”
?“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C】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D】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像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选自《季羡林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氤氲(yīnyūn):形容烟或云气浓郁。
10.文章第③段至第?段写了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加以概括。(6分)
11.下面的句子是文章原句,请选择它在文中的正确位置()(
3分)
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2.第?段划线句中“这种习惯”指文中的哪一句话?(3分)
1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
14.“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作者认为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4分)
【答案】10.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或:印度朋友看见槐花非常惊讶,引起“我”对槐花的注意。“我”看到木棉花大为慨叹,印度朋友迷惑不解。(意思对即可)(6分)(共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1.(3分)B (共3分)
12.(3分)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共3分)
13.(6分)运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细致生动地写出了印度朋友闻到槐花清香、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时的沉醉和惊诧的表情。(共6分。描写方法2分,表达效果4分。意思对即可)
14.(4分)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客观地观察;对自己看惯了的东西,要用欣赏的眼光(或“新的眼光”)看待。(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福建省福州市】(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17分)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辫植高大柠檬
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辫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让我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域,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5.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的情感。(4分)
16.阅读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4分)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 充满欧陆风情的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④等。
17.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2分)
18.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3分) ........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 句。点评:
19.城乡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
考?(4分)
【答案】15.(4分)怅惘 哀伤(或:失望 遗憾 怀念 痛惜)(每空2分,共4分)
16.(4分)①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龙眼树 ②树下静卧的水牛 ③碧绿的稻田 ④轮渡起航的汽笛声(或:闽江的帆影)(每空1分,共4分)
17.(2分)经历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照抄原文相关语句的,给1分)
18.(3分)【A】示例: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着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的水车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B】示例: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痛惜之情。(点评合理即可,共3分)
19.(4分)示例①: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示例②: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能点出“应保护文化遗产”并适当阐述的,给3分。语言通顺1分,共4分)
【福建省龙岩市】(三)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22分)
无题
席慕容
在旧的户籍法里,孩子都跟从父亲的籍贯,并且视为理所当然。因此,长久以来,我们家里就有三个山西人,一个蒙古人。
其实,在台北出生,在新竹和龙潭长大的这两个孩子,从来也没背负过什么“血脉”的包袱。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慈儿甚至还说过我:
“妈妈,你怎么那么麻烦?”
想不到,这个多年来一直认为事不关己的旁观者,有一天忽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我说:“妈妈,我现在明白你为什么会哭了。”
那是纽约州的午夜,她刚听完一场音乐会回来,从宿舍里打电话给我:
“今天晚上,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图瓦共和国的合唱团,他们唱的歌,我从前也听过,你每次去蒙古,带回来的录音带和CD里面都有。可是那个时候什么感觉也没有,为什么今天晚上他们在台上一开始唱,我的眼泪就一直不停地掉下来?好奇怪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是西方人,他们也喜欢这个合唱团,直说歌声真美,可是,为什么我会觉得那歌声除了美以外,还有一种好像只有我才能了解的孤独和寂寞,觉得离他们好近、好亲。整个晚上,我都在想,原来妈妈的眼泪就是这样流下来的,原来这一切根本是由不得自己的!”
然后,她就说:
“妈妈,带我去蒙古。”
那是1995年的春天,因此,夏天的时候,我们就动身了。先到北京,住在台湾饭店,准备第二天再坐飞机去乌兰巴托。那天晚上,我们去对面的王府饭店吃自助餐,慈儿好奇,拿着桌上的菜单读着玩,中式的什么“广州炒饭”、“扬州炒饭”,和台北的菜式也没什么差别,我问她要不要试试?她说没兴趣。
因为对她来说是第一次,所以,到了蒙古,我特别安排住在乌兰巴托饭店,房价虽然比较贵,但是饮食可以选择西式或者蒙古式,慈儿还觉得我多虑了,她其实什么都可以吃。
这句话好像说得太满了一点。等到过了几天,我们飞到更北的布里雅特蒙古共和国时,她胃里的“乡愁”就慢慢出现了。到了离开乌兰乌德的旅馆,开车穿越山林到贝加尔湖,住进
了画家朋友在湖畔的木屋的那几天,慈儿真可说是什么都吃不下去了。眼前的风景是美得不能再美的人间仙境,然而每天的食物却是蒙古得不能再蒙古的传统滋味;羊肉、马奶酒还都是小事,有一天竟然在野鸟静静回旋、野花怒放的河边现杀现烤羊肝给她吃,晚餐桌上是画家的夫人、女儿和女秘书忙了一个下午灌好的血肠,煮了满满的一大盘,大家都劝我的女儿要多吃几口。临睡之时,慈儿悄悄在枕边对我说,这几天晚上她都在默念王府饭店的菜单,回北京之后,可不可以去点一客扬州炒饭?
当然,这个愿望不久就实现了,在王府饭店的餐厅里,慈儿的快乐是看得见的。后来,我去德国时,就一五一十都转述给父亲听,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
12.文中写了哪些人的乡愁?(3分)
13.慈儿在纽约听完音乐会后,为什么会产生想去蒙古的念头?(4分)
14.根据提示,品析语言。(9分)
?在家里,他们对我那种不时会发作的“乡愁”,总是采取一种容忍和观望的态度,有些..
许同情,然而绝不介入。(从加点词角度)(4分)
?想不到父亲听到羊肝和血肠时却忽然轻轻叹了口气,无限向往地说:“唉!那可真是好东西啊!”(从人物描写角度)(5分)
1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席慕容《乡愁》中的“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一句的理解。(6分)
链接: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摻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答案】12.(3分)示例一:“我”的乡愁,女儿的乡愁,父亲的乡愁
示例二:妈妈的乡愁,慈儿的乡愁,外公的乡愁
13.(4分)①妈妈是蒙古人,并在家会不时发作“乡愁”。
②音乐会上的蒙古歌曲,拉近了慈儿与蒙古的距离(让她感到“离他们好近、好亲”)。 ③身在异国他乡的慈儿理解了妈妈的乡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
④慈儿想去看妈妈的故乡,亲身感受妈妈的乡愁。
(意思答对即可,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4分)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篇二: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精选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
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
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 ○“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
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
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
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常州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
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
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
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
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答: 镇江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
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
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
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篇三:2016年中考语文试卷汇编:小说散文阅读(含解析)
2016小说散文阅读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英文 摘: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
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
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
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 ○“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
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
14. 第?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
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
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
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常州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
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
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
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
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答: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答: 镇江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
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
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
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