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的散文篇一: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唐文坛上的韩愈和柳宗元, 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世而立的伟人。二人在散文创作宗旨上有相同的认识, 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 主张文道合一, 坚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变革和创新, 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习气, 创立自由流畅的新散文, 而且都以大量的创作实践实现了自己的创作主张。他们不仅为唐代文学的繁荣, 而且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韩、柳二人的散文创作主张及创作实践有相同之处, 然细而论之, 又是各有千秋的。由于二人的生活地位与思想接受观念不同,他们的创作主张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就其在散文的文体、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纵观韩、柳文集, 二人散文总体风格之差异是存在的。韩文内容广博、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气盛言宜, 虽然文章具有多样性特点, 但共同的特色是雄奇奔放。柳文对现实无不带有一种强烈、抑郁而激愤的色彩, 而立意新颖、结构细密, 语音简洁精美, 形成浓郁而峻洁的风格特色。
一、散文的文体
韩愈散文,内容复杂丰富,涉及面颇广,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论说文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韩愈的论说文,发挥了散文的战斗性的功能,不少作品达到了思想艺术完整的统一。《原毁》,通过对当时社会现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当时一般士大夫所以要诋毁后进之士的根本原因。他指责当时社会人情的恶薄,自鸣不平,并发出了主张公正用人的呼吁。作品立论鲜明,语言平易,虽多阐述孔子、颜渊、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见,而不引经据典,这是散文创作中的一种新的形式。他不顾流俗的诽谤,大胆地为人师,作《师说》,指出师的作用及相师的重要。他认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都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这种见解打破了封建传统的师道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也还有参考价值。文章感情充沛,说服力也很强。他的《马说》,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比喻贤才难遇知己,“只辱于
奴隶人之手”,寄寓了他对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文章简短明快,而多转折变化,十分饱满地表达了一腔的委屈。
2、叙事文
韩愈的叙事文,有许多文学性较高的名篇。著名的《柳子厚墓志铭》,有重点地选取事件,通过富于感情的语言,不仅指责了官僚士大夫社会的冷酷无情,叙述了柳宗元一生不幸的政治遭遇,而且也突出了“议论证今古,出入经史百家”的一个古文家的形象。
3、抒情文
用散文抒情,韩愈也是很成功的。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悼念其侄韩老成的《祭十二郎文》是前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的名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4、书信和赠序文
赠序文是一种文体,指古人惜别赠言的文章,内容多推重、赞许和勉力之辞。序的意义和原意不同。韩文中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柳宗元的散文内容丰富,主要有:
1、柳宗元的议论文,主要是对各类哲学、政治、社会、人生问题的冷静思考。如《封建论》,对古代社会的分封制度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严厉地抨击封建藩镇的割据局面,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帝王“受命于天”的谬说。
2、柳宗元的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封建社会中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如《种树郭橐驼传》借郭橐驼养树“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刺了统治者政令烦苛对人民所造成的无穷干扰和奴役。
3、柳宗元的寓言文大都结构短小,而极富哲理意味。如《永某氏之鼠》写群鼠在旧房主纵容下横行无忌、干尽坏事,最后被新房主彻底消灭。柳宗元创造性地继承前人的成就,大量地创作寓言,使寓言成为一种独立的、完整的文学作品,在寓言文学发展中是有其一定的地位的。
4、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这类作品,往往在景物描写之中,抒写了他的不幸遭际和他对于现实的不满。他描写山水之乐,一方面藉以得到精神安慰,同时也曲折地表现了他对丑恶的现实的抗议。是作者悲剧人生
的审美情趣的结晶。其代表是《永州八记》。
二、散文结构
在结构表现上, 韩文巧于构思,善于变化;柳文则平中见奇, 层见迭出。
韩愈论文主张脱落陈意陈言, 力求翻新出奇。其文或诙谐滑稽、妙趣横生;或坐而论道,雄肆逞辩; 抒情或委婉细腻, 或淋漓倾泻。无论是精细入微, 还是精笔勾勒,总能因文而异,各施其宜。韩文构思最独到的地方是善“变”。如《送董邵南序》是一篇很难写的送别文章, 将自己大篇的议论, 难以明言的本意, 蕴藏于冠冕堂皇的送别文字之中, 既无损友道,又不违己意。韩文在结构上的变化, 没有定格, 而又极富独创。从文章的开头到行文和结尾, 都有自己的特点,孙昌武先生说韩愈散文开头的特点有三,一是雄肆,二是蓄势,三是孤起。文章收结因势而成,包含着强大的鼓舞力量。
反观柳宗元的文章构思表现,则以平起而为,却又能从平凡的、人所常见的事实或历史资料中出人意料地引发有意义的主题。永州山水在南方之景中并无独特之处,而柳宗元的行文构思却能独具匠心。如《永州八记》合则似山水长卷,分则为八折屏风,既各自成篇,又前后连贯,互相映衬,为一整体。柳文结构的变化, 无论是像《封建论》那样的长篇,还是象《三戒》寓言或写山水的短制,都能巧于构思,严于组织,使作品各极其妙,具有不寻常的表现力。
三、散文语言
在语言运用上, 韩文尚奇好异, 文从字顺; 柳文则简悍凝敛, 古峭峻洁。韩愈非常重视语言创新的作用, 力求把造语的新奇和顺畅统一起来, 形成一种以秦汉散文语言为基础,并结合当时口头语言的新的散文语言。如《师说》、
《论佛骨表》、《祭十二郎文》等文章, 都写得通俗明白, 如同口出。他还注意到
文章语言与所表达内容的一致性, 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均随内容需要而自然变化, 该长则长, 该短则短, 长短相间, 明快流畅。
韩文亦重视语言的锤炼, 力求精炼、准确, 语约意丰。如《师说》中用“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老师的职责, 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来概括择师的标准, 用“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来说明师弟之间的正确关系。在《进学好》中用“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来总结进德修业之道。韩文还大量运用虚词, 使文章灵活多姿, 情致丰富。如《祭十二郎文》、《马说》等文, 用“邪”、“乎”、“矣”、“而”等虚词, 不论抒情, 还是议论, 都使文章气势雄壮, 含义丰富。韩愈能根据不同的文体, 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对象, 采用不同的语言, 使其丰富多采的语言与其深厚广博的内容、多种多样的文体取得和谐一致, 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色彩和表现力。
柳宗元的散文语言以峻洁峭拔而著称。他竭力提倡为文要峻洁,要求在语言上要求不拖沓,不含糊, 无赘语, 无泛笔, 言约事丰, 干脆斩绝。柳文篇幅都不长, 但内容十分深刻隽永。即使是写山水景色, 也显得凝敛沉郁, 如《小石潭记》。
柳文的峻洁还表现在行文不拖泥带水, 干脆明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如《封建论》。
柳文语言还善于用瘦硬语和奇字, 显得奇崛峻峭。在《愚溪诗序》末尾写溪水和自己之“愚”时所用文字亦甚奇诡、凝重, 所作的描写独特别致, 显得峭拔劲健。此外, 他的《乞巧文》、《三戒》等文都能显出其独特的语言个性。林纾说:“柳州敕峭, 每于短句见长技, 用字为人人意中所有, 用意乃人人笔下所无。”
总的说来,韩长于议论,雄肆奔放,柳长于记事,缜密精奇。韩柳的散文既有同也有异,有人增对其评价“韩文如潮,柳文如江”。韩文跌宕起伏,柳文思绪流动不绝,韩雄大而柳精悍。在中国唐代文坛上韩柳的古文创作开创了一代文风,大大扩展了散文的实际功用,为后世的散文创作的繁荣和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
柳宗元的散文篇二:刍议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
龙源期刊网 .cn
刍议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
作者:张珂
来源:《西江文艺·下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要】:柳宗元散文最具原创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表现在传记散文方面,他通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立传,对我国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非正史传记不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旧传统进行了突破;另一个则表现在山水散文方面,不仅对前人“重实用、重哲理”议论的局限进行了突破,还对物我合一、情理共生的优美范式进行了开创,从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人化自然境界。本文主要对这两方面的艺术境界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柳宗元;散文;艺术境界
柳宗元是我国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包括以《天说》、《封建论》为代表的论说,以《三戒》、《黔之驴》为代表的寓言,以《梓人传》、《捕蛇者说》等为代表的传记,以《钴潭西小丘记》、《石渠记》、《石涧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等。本文主要对柳宗元散文的艺术境界进行简要探析。
一、传记散文:突破史传传统
中国的史传文学是中国历史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学的角度看,它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重在描写历史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从史学的角度看,它是通过运用文学艺术的手段,借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描述,来表达一定历史观的历史著作。我国的正史传记没有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传统,只有例如农民起义领袖、侠客、烈女、孝子等少数行为卓越的平民百姓,例如《后汉书》的《列女传》、《史记》中的《陈涉世家》等[1]。在人类的历史上,司马迁、范晔所开创的传例具有着不朽的意义,但是作为正史传记辅翼的非正史的人物传记也没有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传统。但是柳宗元通过为普通的平民百姓立传,对我国无论是正史传记还是非正史传记不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旧传统进行了突破。他创作的平民百姓传记有《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梓人传》、《马室女雷五葬志》、《捕蛇者说》、《童区寄传》、《饶娥碑》、《河间传》,以上作品中的主人公有四位农民以及工匠、商人、寒儒之女、市井妇女各一人。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对不为“微者”“之辈”立传的史传传统进行了突破;“不当史任”而“为人立传”对“不当作史之职,无为人立传者”的史职传统进行了突破;柳宗元开创了宋以后自由立传的新传统[2]。
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主要是为了对人性善的本质进行揭示。例如《宋清传》中的宋清始终自觉坚持“居善药”;“疾病疪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柳宗元的散文)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对用户与消费者,不分贫富贵贱、现钱赊账,均一视同仁,给与好药;“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并且宋清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除此之外柳宗元为普通平民百姓立传的另一主题就是平民百姓的智慧才能。例如
柳宗元的散文篇三: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作者:张望
城
专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老师: 付海东
韩愈柳宗元散文风格比较
张望成
摘要: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本文从文章的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具体比较分析了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散文;主题;风格。
韩愈和柳宗元是中唐时期的两位伟大文学家,他们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地创作散体文,并取得了辉煌成就。韩愈和柳宗元散文的风格的异同可以从散文主题、创作风格等方面比较把握。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韩愈和柳宗元“在理论上主张继承先秦散文‘文以明道’的传统”,在实践上也充分发挥着散文的“文以明道”的社会功能。所谓“文以明道”,意思就是文的作用在于阐明并宣传“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历代圣贤相传、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以孔孟儒家为正宗的封建思想体系。
韩愈散文实践了其“文以明道”之社会功能:一是利用散文抨击社会的弊端。如《原毁》,由古代圣人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生发开去,通过“古之君子”与“今之小人”立身处世态度的对比,深刻剖析了“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的社会不正之风,揭露了诽谤他人的思想和心理根源是“怠与忌”━━这也是我们
民族心理中的弱点。《原毁》“成为‘五原’中最受赏识的一篇”。又如古文寓言《毛颖传》,是韩愈于唐德宗元年间被贬至阳山所作,他通过兔毫制成的笔拟人化为毛颖“立传”,描写毛颖始而见用,有功不赏,“以老见疏”,讽刺统治者的少恩寡情,以及那些“老而秃”、“吾尝谓君中书,君今不中书”的腐朽无用的封建官僚、执政大臣,作者也借此抒发了胸中的愤懑怨恨感情。二是利用散文宣扬儒家道统理论和政治主张。《原道》是‘五原’中最重要的一篇,它是对儒家基本思想的全面阐述。文章批判了佛教和老子思想,极力宣扬儒家的圣人之道。《读荀子》则对孟轲、扬雄、荀况等孔子继承人进行评价,加深了对孔子之道的认识。《论佛骨表》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正当唐宪宗迷信佛教的狂热时期,作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唐宪宗进谏,从维护“先王之道”的封建统治阶级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排佛灭佛。因为这篇文章,韩愈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三是借助散文表明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态度和道德操守。《画记》描写了一幅“杂古今人物小画”,尽管这幅画是下棋赢来的,作者“意甚惜之”、“虽百金不愿易也”,最后还是把它归还给原来的临摹者“赵侍御”,表现了作者的高风亮节。《送穷文》通过写主人欲送穷鬼,鬼表忠心不肯离去,借主人与穷鬼的口,向世人宣布对自身身处困境的不平和处世原则。四是描写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颂扬符合“道统”的人物和事。《圬者王承福传》是一篇为泥瓦匠王承福写的传,作者在文章肯定了王比那些“患不得之而患失之”的人要好,也从儒家“仁”的思想出发,批判其“独善其身”、为别人“不肯一动其心”,当然,这点就
是对王承福的苛求了。其他如《张中丞传后叙》等文也是极力颂扬了张巡等封建忠君人物。
柳宗元的“明道”散文也不少。《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先谢绝韦中立的从师要求,再谦虚而热情地向他介绍为文的经验与方法,提出“文以明道“的主张,并指出应该以先秦诸子散文等“古文”为范本,学习古人文章的优点。《桐叶封弟辩》是柳宗元以政治革新者的身份批驳了“天子不可戏”的论调,表明了反对保守派神化皇帝的“道”。而在《封建论》里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提出“封建非圣人意,势也”这一观点,以大量的史实论证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道”。
不过,柳宗元虽也主张“文以明道”,但在“道”的具体内容上,与韩愈不尽相同。韩愈所谓“道”,多伦理性质,其传道文章封建色彩较重。柳宗元虽也谈儒道,同样是为封建地主阶级说教,但唯物思想和政治改革主张却是很突出的。
韩愈文中的“道”,有浓重封建色彩,韩文中的“道”,往往具有孔孟儒家正统的伦理道德、政治和等级观念,表现在:(1)宣扬“仁政”观念。如《论佛骨表》在反佛的基调之下痛斥疯狂迷信佛教导致了民众“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要求朝廷严加禁止佛教传播,这正是韩公从统治阶级利益出发,从“仁政”的角度出发所发出的呼喊。(2)宣扬身份等级观念。如《原道》中“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栗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表明了韩愈“道”的含义中
君、臣、民等级是多么森严!至于《圬者王承福传》,更借王姓泥瓦匠之嘴宣传了劳心者之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点。(3)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观念。《答李翊书》中,韩愈把“行乎仁义之途、游乎《诗》、《书》之源”视为写好文章的两个根本的修养,其中的“仁义”的“仁”就是博爱,“义”就是“行而宜之”,这一定义在《原道》里也得到了详细的解释。
与韩愈相比,柳宗元散文中宣扬的“道”,其唯物主义思想和政治改革的主张是很突出的。第一,柳宗元不少散文的说理论证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先进的世界观。如《敌戒》通过战国时期秦朝在与六国斗争中强大、天下统一之后反而在短短十来年的时间灭亡的事实论证了敌人“为益之尤”、“为利之大”,从侧面阐明了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对立事物之间的关系。再如《天说》记叙了韩愈和柳宗元之间关于“天”的一段谈话,柳宗元在文中认为:天、地、元、气、阴、阳本身是和谐的,但因为“人之坏元气阴阳亦滋甚”即人的认为活动使这种天然的协调丧失了,这是人的自身应该负的责任。柳宗元进而认为:当人们生活陷于困苦的境地的时候不要埋怨上天,应该好好地从自身找原因。这个闪耀着唯物论光芒的观点,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第二,与韩愈在政治上经常帮着大地主官僚说话的“骑墙派”的、有时甚至是落后的态度相比,柳宗元始终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通过作品反映现实。如《六逆论》以《左传》记载的“卫州吁之事”引出“贱防贵、少陵长、远间亲、小加大、淫破义”等六逆的说法,批判了中国古代从先秦流传下来、衡量政治的“六逆”标